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举例说明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举例说明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一、试述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需要和目的。因为资本的本质便是追求利润(剩余价值)。如果没有利润(剩余价值),资本所有者便无法维持和扩大其生产,也就无法达到(或实现)其所追求的目标(诸如生活上的物质需求和文化上的精神享受)。要生产剩余价值则必须生产使用价值。因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物质承当者。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具体劳动改变了劳动对象的物质形态,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到了新商品中。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的抽象劳动又形成了商品的新价值。如果形成的新价值只仅仅等于资本所有者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则断然不会有剩余价值的产生,资本家也是无法接受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实际上,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劳动时间(用于无偿地为资本所有者生产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就在于被资本所有者所购买的劳动力的特殊性,即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创造的价值量大于劳动力的价值,资本家按商品价值出卖商品,不仅收回了资本价值,而且获得了剩余价值。”

资本所有者为了获得更大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一般通过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人阶级斗争的深入,资本所有者调整了其剥削雇佣工人的方式,即在工人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达到其生产剩余价值的目的(剩余价值的生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生产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日益突出了。

总之,生产并占有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

对剩余价值应辨证地认识。一方面,它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具有非人道性;另一方面,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积累的前提和基础,是鼓励资本家继续前进(创造社会财富)的原动力,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保障。其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是积极性大于消极面的,应允以肯定。在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剩余价值”,其本质的区别在于剩余价值是国家(社会)占有还是私人(小集团)占有。当然,在一个理性的社会制度下,剩余价值率应该保持在合理的数字范围内,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能为资本家和工人所共同接受。

二、举例说明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例如,某资本家工厂,招了一个工人,先讲好每天八小时工作,每天80元工资。然后,工人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来了一个产品,其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为220元。

在此,扣除工资80元,原材料100元,厂房、机器等损耗折旧10元,税收10元,各种管理、财务、销售等费用合计10元,那么余下的10元就是剩余价值,也就是净利润。这10元剩余价值是工人在生产中创造的。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剩余价值是指在剥削制度下,被统治阶级剥削的,劳动者所生产的新价值中,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劳动报酬之间的差额,即“由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

剩余价值考察的是劳动过程当中的“价值增殖”。显然,此“增殖”非彼“增值”,但决定了经济现象领域中的价格和利润增长运动。

扩展资料:

资本家主要通过强迫工人延长劳动时间的方法来赚取利润;只有产业工人的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其他生产要素以及商业服务业等非生产性行业的职工都不能创造新价值。这在19世纪基本上符合事实,也正因为如此,剩余价值理论才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普遍的认同。

资本家向工人支付工资,购买工人的劳动力以后,即强迫工人为其长时间地劳动,货币由此转化为资本。

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购买工人的劳动力,称为"可变资本",其价值量在生产过程中是可变的,能通过工人的劳动来增加;另一部分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原材料、燃料等,称为"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量是不变的,只是将原来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工人的全部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叫"必要劳动时间",用来再生产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另一部分叫"剩余劳动时间",用来创造新的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剩余价值

三、简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所构成,因而就需要降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商品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所以,为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就必须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由于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也影响生活资料的价值,因此,也需要提高相关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当上述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即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单位商品价值便会下降,劳动力价值随之下降,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便会缩短,剩余的劳动时间则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企业率先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就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各个资本家之间进行激烈竞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四、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的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概括起来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所构成,因而就需要降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扩展资料: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剩余价值是指在剥削制度下,被统治阶级剥削的,劳动者所生产的新价值中,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劳动报酬之间的差额,即“由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

剩余价值考察的是劳动过程当中的“价值增殖”。显然,此“增殖”非彼“增值”,但决定了经济现象领域中的价格和利润增长运动。

关于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给出总的评论:“所有经济学家都犯了一个错误:他们不是就剩余价值的纯粹形式,不是就剩余价值本身,而是就利润和地租这些特殊形式来考察剩余价值。”

价值是商品经济形态社会的一个基本事实。价值基础上的“剩余价值”,这是工厂制的事实。它的表象是劳动协议或劳资谈判合同的执行过程的结果。

其实,新制度经济学的不完全合同理论,地位上相当于“剩余价值理论”,说的是劳动者不能弄清楚自己的“剩余”,实际上就是资方最后的控制权,它不属于劳动者。就是说,劳动者对劳动过程没有最后的控制权。

这是个商品社会的事实,马克思把它称作“剩余价值理论”。即在狭义视阈下,资本主义企业被直接规定为资本家特别利用市场劳动力合约的一个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控制生产方式和劳动合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产剩余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举例说明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猜你喜欢